■孫冬梅(教育科學出版社編輯、科睿星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內容總監)
面對傳統紙質出版的衰退,數字出版儼然已經成為今天出版業對未來的一個方向性選擇,很多出版機構對此躍躍欲試。但是,我們真的做好了全部的準備嗎?從傳 統出版到數字出版,需要改變的不僅僅是印刷介質,更有出版意識的轉變,以及相關人員的角色定位的轉換,作為編輯,他的角色也勢必將發生重要變化。
在紙質書出版中,編輯的工作簡單來說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策劃、審讀制作以及營銷。在不同類型的出版機構,不同定位的編輯所做的具體工作并不完全相同,有 的側重于策劃營銷,有的側重于審讀制作。但總的來說,在紙質書出版中,編輯的主要工作是一個“找米下鍋、然后把飯做好、再想辦法賣出去”的過程。在這個過 程中,編輯也具有一定的主動性,比如選擇什么樣的書來出版,怎樣來編輯制作一本書,最后怎樣把這本書賣出去等。但這個創造的過程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作者的 創作。編輯必須立足于作者的作品,在別人作品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因此,編輯的創造性實際上是體現在已經成形的作品上的。
回頭看數字出版。目前,如果從狹義的角度來看數字出版的話,我們會發現,當前數字出版的主要產品還是電子書,且多半是紙質書的電子化。在這類產品的出版 中,編輯的角色其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甚至更加簡單了。但公認的是,電子書只是數字出版最初級、最原始的階段。這種產品遠遠沒有發揮出數字出版的全部潛 力。
未來數字出版的主流產品將會是什么樣 子,目前誰也不敢斷言,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功能將更加強大,應該不僅僅是人們閱讀的對象,其自身就應該成為一種滿足讀者某種需求的工具或載體。目前已經出 現一些類似的萌芽,比如數字資源庫。幾年前就在市場上取得成功的人民軍醫出版社是其中的典型,教育科學出版社最近也在做類似的產品。作為深入參與其中的編 輯,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角色轉變的強烈驅動,以及對編輯人員創造性的需求。
目前的數字出版中,從內容制作角度來看,主要有兩類人員的參與:以計算機技術等為專業背景的技術人員、傳統出版社里的文字編輯們。這兩者,前者多數不懂 將要制作的內容,后者基本不懂實現內容的技術。因而要將內容與技術結合起來,就顯得非常困難。而這種結合又是必須的,沒有很好地結合,也就無法開發出好的 產品。誰來做這個結合?我覺得,應該是編輯。因為作為一種精神產品,無論負載它的技術是什么,內容都是最核心的,這決定了編輯在整個數字出版過程中的核心 地位。所以,編輯需要懂一點技術,至少要知道這些技術是怎么回事,知道它能夠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但僅僅這樣還不夠,另一個更重要的需求是,編輯需要成為一個產品的開發者。未來的數字出版工作將要求編輯在熟悉內容以及懂得一點技術的基礎上,能夠前瞻 性地去發現一個需求,然后設計一款產品,并且,要能夠完成從產品的定位、設計、制作、包裝到最后的投放等一系列工作。這時候,編輯的工作將完全是創造性 的,而不再依附于別人的作品。這項工作將完全置編輯于最主動、最核心的地位。當然,這樣的編輯即便是在未來的數字出版業內也不會是多數的,但目前來看,市 場已經提出了這樣的要求,作為參與數字出版工作的編輯們,也應該著手促使自己向著這個方向發展。
(來源:《中國出版傳媒商報》2014年2月25日)